查看: 13622|回复: 52

国学的天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1: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img (7).jpg

    内容简介


 今天,中国经济、政治及综合国力在世界崛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成为中国国内,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里的话题。2008年,凤凰卫视推出《国学天空》,力邀国学大师傅佩荣阐述中国文化思想,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易经,每一集引述一段原典,说明其中意涵,为观众细说国学。
  2009年,要带给观众一档既流行热门、又不失文化深度的图书,非《国学天空》莫属。傅佩荣先生将用最有含金量的思想,以浅白的语言、质朴的情感,结合深厚的古典修养,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齐来穿越千年时空隧道,于传统中寻找古人的智慧,碰撞现代人的心灵,让您领悟国学经典的非凡深度,拓展视野,在欣赏国学的同时,也能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本书势必在华人世界引起新一轮的国学热潮。


作者信息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 他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作为台湾著名的哲学家、儒学大师,当代新士林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教学、研究、演讲、写作、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而且他还深受学生的欢迎,曾获教学特优奖、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等奖项,并被《民主报》评选为校园热门教授。 另外,作为一位杰出的演讲家,他每年要为大众演讲近两百场,从文化中心到寺庙,从学校到行政机关,从社团到基金会,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至今他的著作近百种,深入浅出,擅长说理,涵盖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如《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智慧与人生》、《孔子的生活智慧》、《心灵导师》、《自我的觉醒》、《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解读论语》、《傅佩荣解读孟子》、《傅佩荣解读老子》《傅佩荣解读庄子》、《傅佩荣解读易经》等。


《国学的天空》作品相关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一、立志于学
  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呢?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时为春秋时代末期,周史衰亡,礼乐崩坏,文化传统濒于断绝。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二、立志行仁
  如果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难免流于形式主义,装模作样,正好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让人有适当的途径去自我实现。自古以来,圣贤教人一定要先“立志”。志向不立好,等于没有方向。“志”是“士心为志”,士是念书人,念书人心之所向就是“志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三、自我修养
  宋朝一些学者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好像孔子生下来就这么完美,这么伟大。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孔子生下来就这么伟大,那我们也不用跟他学了,因为“生而知之”,学也学不到。他的学生推崇他是可以理解的,譬如子贡就说过:“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四、孝敬父母
  谈到孝顺,很多人认为,那是儒家的专利吧。其实不然,道家也强调“孝”。庄子说:“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庄子•人间世》)子女爱慕父母,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你内心不能解除的;你再怎么说我有超脱的智慧,我有不同的人生观,你还是会爱自己父母。


    1.孝出于天性(1)
    1.孝出于天性(2)
    2.敬爱父母(1)
    2.敬爱父母(2)
    3.委婉沟通(1)
    3.委婉沟通(2)
    4.孝与健康(1)
    4.孝与健康(2)
    5.法理与人情(1)
    5.法理与人情(2)
    6.孝与守礼(1)
    6.孝与守礼(2)
    7.三年之丧(1)
    7.三年之丧(2)
    7.三年之丧(3)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五、结交良友
  西谚有云:“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各式各样的朋友会在一个人生命的各个阶段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朋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伦。


    1.真诚相待(1)
    1.真诚相待(2)
    2.志趣相投(1)
    2.志趣相投(2)
    3.信义兼顾(1)
    3.信义兼顾(2)
    4.益者三友(1)
    4.益者三友(2)
    5.损者三友(1)
    5.损者三友(2)
    6.孔子交友(1)
    6.孔子交友(2)
    6.孔子交友(3)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六、社会责任
  梁漱溟先生晚年,接受一位美国学者的访谈,内容集结成书,书名是《这个世界会好吗?》可以说,这个书名是两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的共同愿望,即希望以个人的努力来改善世界,这叫做“淑世精神”,而孔子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1.淑世精神(1)
    1.淑世精神(2)
    2.社会责任(1)
    2.社会责任(2)
    3.孔子想移民(1)
    3.孔子想移民(2)
    4.名正言顺(1)
    4.名正言顺(2)
    5.上行下效(1)
    5.上行下效(2)
    6.一言兴邦(1)
    6.一言兴邦(2)

第一部 孔子的真诚 七、理解孔子
  谁了解孔子?孔子在《论语》里公开说,没有人了解他。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1.谁了解孔子(1)
    1.谁了解孔子(2)
    2.谁歧视女性?(1)
    2.谁歧视女性?(2)
    3.谁在收肉干?(1)
    3.谁在收肉干?(2)
    4.为何挑剔食物?(1)
    4.为何挑剔食物?(2)
    5.谁的耳朵顺了?(1)
    5.谁的耳朵顺了?(2)
    6.谁说孔子不幽默?(1)
    6.谁说孔子不幽默?(2)
    7.孔子知不知“死”?(1)
    7.孔子知不知“死”?(2)
    8.孔子有无信仰?(1)
    8.孔子有无信仰?(2)

选载结束,未完部分待书中见……


国学的天空完整版(仅供学习交流) 下载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海安货比三家 海安同城之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简介

 傅佩荣

  公元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傅佩荣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获台湾地区“教育部”“教学特优奖”,《民生报》评选为“校园最热门教授”,《成功人生》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儒道天论发微》获“中正文化奖”。著述繁多,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学术论著如《儒家哲学新论》、《儒家与基督教的会通》,融贯古今与中西,结构谨严,迭出创见,是当代新士林学派的重要代表。

  傅教授还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年来,每年演讲达两百多场,态度真诚,声调感人,条理清晰,理融辞畅,使听者不倦,相悦以解。外文造诣深厚,译笔畅达传神。2006年九月首开大陆问道,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夏秋,傅教授应大陆企业界邀请,为企业管理高层开展了几十场国学讲座,获得一致好评。当代华人世界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凤凰卫视“国学天空”主讲专家,山东卫视“新杏坛”首席主讲专家,新浪、搜狐2007年度杰出文化人物,卓越演讲家(海内外演讲两千场以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1: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学者评价

傅佩荣先生于国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简捷清晰的表达。我很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他在讲课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中西哲学。

  ——周国平(著名哲学学者,散文家)

  傅先生对于国学研究是很有功力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非常高,尤其是把国学讲得那么生动而又贴近人心,实属难得。

  ——李存山(中国社科院中国哲学研究所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傅教授是我所听过课的中国所有的国学专家中,讲得最好的一位讲师。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

  ——邹荣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董事长/上海市工商联教育协会副会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1: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序》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

  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

  其次,为了设定判准,对于真伪、善恶、美丑、是非,都必须反复检验,再提出一套合理的说词,让读者在学习之后,可以明白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然后,最大的挑战是建构系统。譬如,孔子期许我们行善避恶,在必要时还应该杀身成仁。试问理由是什么?他的志向定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人类历史上不曾实现过的理想为什么会成为他的志向呢?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那么“天”对孔子到底有何意义?把上述几个问题合并思考,就知道孔子的“一贯之道”的大概内容了。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系统,而其动力来源则在于人的真诚。由真诚而觉悟内在的力量,由此呈现人格的尊严。

  孟子把孔子的“仁”推广应用为“仁政”,但是他并未忽略具体生活的需求。他要强调的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动物的差异只有一点点,那就是“心”。心有四端,可以扩充为四善:仁、义、礼、智。教育使人明善,配合真诚的自觉,产生行动的力量。孟子认为:人性与善的关系,就像“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兽之走旷”,亦即“人性是向善的”。“向”代表动力,在真诚时自然由内而发,“善”则是“孝悌忠信”等德行,都是指涉“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个人的成就与群体的改善是不可分离的。儒家的基本性格亦在于此。

  再看老子,他在面对天下大乱时,为了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作了极深刻的思考,展示了深邃的智慧。试问:万物在生灭变化的过程中,难道只是幻觉吗?或者,万物有一个来源与归宿?老子认为应该是有的,它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无以名之,勉强称之为“道”。换言之,道士究竟真实,是一切相对而无常的万物之底基。若是离开了道,一切只是梦幻泡影。因此,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悟道。

  到了庄子手上,悟道之后还要与道同游。“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平等,人也不妨敞开胸怀,进而欣赏万物,这称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处世态度上,则以“外化而内不化”为原则。外表上顺其自然,但是“顺人而不失己”,内心则从未脱离道,有如鱼之相忘于江湖。

  香港凤凰卫视在2008年上半年约我主讲《国学天空》,每集八分钟,共讲了一百三十七集。我珍惜这个机会,把自己长期以来对于儒家和道家的研究心得,一点一滴的向电视观众做了介绍。八分钟很短,每一次只能就《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这四本经典中的一句话加以引申发挥。如果选择材料,就成为挑战的焦点了。现在这些材料集结在一起,我再度细读一遍时,可以肯定地说:我没有错过任何一段重要的部分。

  原先是讲义的方式,现在转化为文字,当然需要充分润饰增补。在这一方面,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的编辑费了极大心力。身为作者,我在校对时看到修订之后的本书内容,只有“满意”和“感谢”二词可以描述。希望这本书也能为喜爱国学的朋友带来阅读的乐趣。

  傅佩荣

  2009年3月•台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1: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一:实至名归的傅佩荣

傅佩荣先在台大哲学研究所获硕士,后获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从学历和学术成果上可以看到,傅佩荣治学严谨,融贯古今中西,在哲学、宗教、教育、心理学等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集哲学家、国学家、身心灵整合导师于一身。

  傅佩荣50岁以后潜心研究传统经典,撇开成见和定论,求真务实,追本溯源,多有建树。傅佩荣在台大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十几年来座无虚席;自1990年以来,每年在校外开展200来场哲学讲座。傅佩荣在凤凰卫视、山东卫视、上海电视台等都出镜开讲,搜狐网、新浪网评傅佩荣为2007年度杰出文化人物。——仅由这些就可知,傅佩荣教授“肚子里有货”。

  我曾经花数个晚上看了大陆出版的几本傅佩荣讲孔孟、讲老庄、讲西方哲学的书,虽然几本国学书中有白璧微瑕(可能因为是根据演讲整理,这本书与那本书的某些章节有点雷同),但确实能让我坚持看完,而且中间有不少地方令我击节、引我共鸣。

  中国传统经典的诠释已经有太多版本,凭什么我们就要相信傅佩荣的解释呢?因为傅佩荣抛开成见,以真诚的态度、严格的思辨,审阅古今中西之异同,以深刻的洞见,从身、心、灵三位一体诠释传统经典;因为傅佩荣是看了所有注释和典籍之后,再做出诠释,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因为傅佩荣认为孔子、孟子都是很真诚的人,他们讲的话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基础,要尽量从孔孟是人、具有人性来看,而不把他们看作神。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4: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精华(1)

以前学习国学,是希望考试得高分;现在学习国学,是期盼生活有智慧!

  《傅佩荣•国学的天空》集作者2008年于凤凰卫视的讲演整理而成,内容涵括传统的孔、孟、老、庄的经典思想,由《傅佩荣•国学的天空》我们可以结合当前实际的立身处世,以及当下面临的个人困境和社会困扰,如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体悟那古老而又实际的智慧,并提炼出因应之法门。《傅佩荣•国学的天空》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讲演魅力以及对古代经典的深刻诠释能力。

  能否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中国传统经典的要旨?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指文学作品出于真实情感。)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妨一言以蔽之,扼要指出这些经典的核心理念。

  一、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奠定了儒家人文主义的基础。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具体做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困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考验之下,孔子激发了生命的潜能,最后展现出“人”的完美典型。他的言论以及具体行动,并无神秘色彩,因而是人人可以向往与效仿的,并且只要持之以恒,也将产生让人满意的效果。孔子亲自教导的学生,自然成为第一代见证者。他们眼见人格的转化与提升可以达至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悦诚服,愿意随从孔子周游列国,以悦乐之心面对世间的逆境与挑战。

  二、孟子主张“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他的心得是培养“浩然之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连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傅佩荣教授解读《孟子》,以现代白话译解,并综合与融会历代注家与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引领读者跨越文字的隔阂,去探究盂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其特别凸显盂子的思想基础——人性论,将它视作儒家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对于现世人生也颇有指导意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4: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精华(2)

三、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由此孕生智慧,可以“观”天地万物的真相,然后肯定“道”是究竟真实。以道为本源,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可以化解于无形。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可与儒家比肩。傅佩荣教授特别指出,老子所谓的“道”是指“真实”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傅教授根据自己研习中西哲学三十余年的心得,解读《老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爱好智慧’的本义。傅佩荣教授从“道”这个关键概念入手解读《老子》,引领读者进入老庄哲学幽深辽阔的思境,比照现代社会人们对所谓成功、快乐的心灵焦虑,对读者不无裨益。

  四、庄子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从来不曾有物存在)。既然如此,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从真实提升到美感的意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外化而内不化”,在心灵取向上,则可以与道同游。

  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生卒年约在公元前368年至公元前288年之间。他与儒家的孟子处于同一时代,但二人并无见面机会,或者二人即使见面也将无话可说,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各派学者各有其道,而庄子是道家老子的后学,对于“道”另有独树一帜的看法。庄子曾经短期为官,担任蒙的漆园吏。中年以后,他的生活极为贫困,“住在穷街陋巷,困窘地织鞋为生,饿得面黄肌瘦”。后来楚威王听说他是个人才,以高官厚禄聘请他,但是对庄子而言,世间的荣华富贵“有如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实在引不起一点点兴趣。不过,庄子对人生绝不是没有热情的。傅佩荣教授对《庄子》进行重新分段解读,以哲学思辨为重点,把握“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原则,对书中的关键概念(如道,德,天,性,情,自然等)及价值判断作了清楚的说明,借此重建庄子的哲学体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4: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论断(1)

(一)有知识就是有智慧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却也是智慧贫乏的时代。知识与智慧的分野何在?知识来自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都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细加研究,找出普遍的与系统的原理。智慧则涉及我们自己的主体在内,是主体的处世态度,是需要主体灵活运用的生活哲学。

  知识与智慧的区分关键,在于“真诚”。孔子曾经教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明白指出:人的知识有其限度,因此不宜强不知以为知,如此才能虚心受教,继续走在正确的求知之途上。

  进一步来看,孔子的重点在于“真诚”。一个人唯有经常作真切的反省,才能清楚自己的所知与所不知;并且,坦白承认自己的限度,需要极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同时也正是由知而行,进而知行合一的动力。知行合一,是我们由知识提升转化到智慧的不二法门。

  现代人智慧贫乏的原因何在?因为许多知识已经沦为使人眼花缭乱的资讯或新闻,连客观性与正确性都成了问题,更不必谈知行合一的可能性了。久而久之,真知与假知的界限模糊了,人们也无法分辨自己是知还是不知了。于是,落实在行动上时,往往只是一窝蜂与赶时髦,根本不曾考虑到主体的真诚与体验。如此一来,智慧自然显得陌生疏远了。

  为人之道,首在真诚;为学之道,亦复如此。唯有以真诚的态度求知,才能日有进益,才会努力身体力行,也才可接近智慧之门。事实上,当一个人坦承自己无知时,往往正是真知的开始。如果能够保持学习的心志,像孔子到了晚年还能“学不厌”,那么主体的智慧与人生的境界自然会日渐开阔与高雅的。

  (二)道家面对的挑战

  初次接触西方学者探讨我国古代哲学的作品时,看到“道家具有革命性”一语,不免深受震撼。我们一向认为道家是随顺不争而自然无为的,怎么会牵连到“革命性”一词呢?原来这是“旁观者清”的一个例子。古代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天”,帝王称为“天子”就是明证。道家从老子开始,却要公然“以道代天”,这不是革命又是什么?

  老子这么做,理由是什么?依司马迁所说,老子的年代比孔子稍早,同样属于春秋时代末期。在春秋时代,“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传》)在这样的乱世中,政治领袖的遭遇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般百姓?简单说来,这种处境是:礼坏乐崩与民不聊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4: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论断(2)

礼乐代表社会生活的规范,礼乐的瓦解失效,将引发人间的动乱不安,不仅是非善恶混淆难辨,连善恶的适当报应也全部落空。这种危机可以称之为“价值学的虚无主义”。其次,长期的民不聊生,将引发悲观的情绪,甚至带来绝望的念头,认定生命的本质是虚幻的,一死百了,万化皆空。这种危机可以说是“存有学的虚无主义”。这双重虚无主义的危机,正是儒家与道家这两大哲学体系共同面对的挑战。

  以儒家的孔子为例,他眼见礼坏乐崩的危局,知道社会规范的重建,要靠个人真诚的自觉,于是大声疾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此,“仁”即是由真诚所引发的行善力量。不仅如此,他还进而撰述《春秋》,希望藉此重建社会秩序,亦即以历史评价对领袖阶层作出善恶的适当报应。孟子明白孔子的用心,所以会宣称:“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由此亦可见,儒家意在化解价值学的虚无主义所造成的困境。

  相对于此,老子采取不同的策略。他在面对价值方面礼坏乐崩的威胁时,指出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无可避免地都是相对的,亦即都有虚无化的危险,除非能够找到一切存在的终极基础。换言之,老子的意图是要针对存有学的虚无主义,设法排除万难找出天地万物的起源与归宿,亦即无形无象亦无以名状的“道”。他认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三十八章)在此,道是原始的完美状态,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亦即人类的本性及禀赋。离开了道,所能把握的只有德,亦即朴实而不刻意造作的自然状态。自此以下,则是“仁、义、礼”之类属于人类所珍惜的价值规范。

  因此,从上述的角度观察,可以肯定儒家与道家所面对的是同样的挑战,亦即双重虚无主义。孔子想做的是:贴近百姓的需求,先解除价值学的危机,再向上追溯到存有学的依据。他的生命转折点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知天命”进而畏之与顺之,正是要归依于存有学的基础。奈何学生及时人并不明白此意,以致孔子不得不感叹:“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他一生说了多少话,最后依然感叹无人了解他。

  那么,直接扣紧基础来谈的老子,又如何自觉他的处境呢?他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他与孔子竟有类似的感叹,只是立说的方向不同而已。老子是想一劳永逸界定那作为根源的道,彻底解除虚无主义的阴影,然后人间秩序自然回归安顿。换言之,老子同样怀着深刻的情感,要为世人指点迷津,只是得到的是误解远远超过了理解。幸而后来有一庄子,充分领悟及应用老子的智慧,进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成为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资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4: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访谈(1)

1.说起现在大陆的国学热,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扮演了成功的推手。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首先,大陆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处于某种困境:一方面质疑甚至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如「批孔扬秦」即是显例;另一方面对于外来文化,则除了马列主义之外,也采取批判的态度。直至今日,有些年轻朋友还认为西方只有马克思一人是真正的哲学家。影响所及,一般人的思想内容自然较为单调而贫乏。

  其次,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这十年,大陆的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眼看就要成为经济大国了。这时大家都觉得:在器物方面站稳之后,接着就要逐渐调整制度了。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制度方面的调整牵涉了太多政治上的考量,恐怕不宜躁进。那么,生命的活力要指向何处呢?指向文化中的理念层次吧!指向大家长期以来所忽略的传统文化吧!若想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强国,又怎能没有自身独立而可贵的文化传统呢?这个想法在政治上也是正确的,于是上下一心,国学热于焉形成。

  基本上,我是赞成国学热的,因为认识自己的文化,无论如何总是胜过崇洋媚外的。接着,值得省思的是:

  一,国学热也引起一些批评的声浪,主要是针对主讲者对经典的「诠释」而发。事实上,只要使用的媒体是电视,主讲者就必须有所迁就,尽量以浅显而通俗的方式来表达某些深刻的观念。并且,专业学者对于经典的理解,不少仍乏共识,更不易让一般百姓明白这一类的争论。因此,与其说主讲者是在教育百姓,不如说他是在引发百姓的兴趣,让他们知道传统文化的可贵。

  二,介绍国学时,除了建立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之外,也须兼顾对世界文化作适当的评价。忽略这一点,将来可能流于另一极端,就是「知己而不知彼」,甚至形成文化沙文主义,认为中华文化全面地优于西方文化。这对培养正确而合理的国际观,显然将造成阻碍。

  三,进一步要问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国学?由于学者的专长不同,在取舍时难免各有所重。历代古人的著作(从先秦直到清代),不论文史哲,都有值得欣赏的佳构。如果追寻其源头,则五经可为基础,五经中的《诗》、《书》、《易》正好代表了文史哲。然后要考虑的是儒家与道家的经典,因为这两派所推崇的理念对后代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当然,如果有人愿意选择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等经典,也不会离题太远。

  时间宝贵,我们在学习时所希望的是「取精用宏」,既能学到经典的精华,又能应用在生活上,产生可观的成效。国学热如果不能让大众「由知而行」,在逐渐改变观念之后也调整自己的言行,那么它也将无以为继。学者的责任,正是将这股学习的热潮引到正确的道路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