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dmin

国学的天空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4: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访谈(2)

2.问:您致力于倡导儒学,并建议青年学子「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为友。」,能否请您谈一谈现代青少年为什么要认识古代的至圣先师孔子?对现代快速的生活步调、内容,又有什么帮助呢?

  答:青少年要认识古代的至圣先师孔子,有两个理由,其一是我们讲中文、读中文书,而中华文化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流,我们学习孔子思想,是最自然、简单、明了的方法,能对人生做全面性的检视。其二,孔子思想本身确具特色,因为孔子本身好学、深思、力行,这三方面使他的见解能够配合生活经验,具备个人的原则,以及远大的理想。我们学习孔子思想之后,会发现人生并不是过一天算一天,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其它的因素,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且敞开心灵让自己不断成长。中文里面有很多好用的成语典故都和儒家思想有关,学了之后自然会对这个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更容易理解。至圣先贤孔子被尊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我们更要珍惜这个儒家思想,并且传承下去。现代生活步调快速,学习孔子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要知道,步调愈快愈需要找到内心安定的力量。社会快速转变,你无法跟着它转,一味的向外追逐会感到茫然的。学习孔子思想会让你从真诚出发,并且经常面对自己、了解自己、珍惜自己。与人来往要做到体谅就是「恕」,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自己真诚以及对别人体贴,做到这两点会让你的生活质量提高,培养出一种主动性的生活态度。能够把握「真诚」跟「体谅」这两个原则,你就会建立一套自主性的生活规则,来往的朋友都具有共同或接近的思想跟原则,这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

  3.您对孔子、孟子的反思和五四时期那些人对孔子的反思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研究孔孟是各自做它的研究,并没有说学者大家开会商量说我们怎么去研究它,所以每个人都是自己负责。五四运动当时研究的孔孟有它的根本问题,因为五四运动基本上是要找到中国的问题,所以他们一路下来,没有办法从正面去认识。历代2000多年对孔子孟子的解释,大部分都是受时代的影响,使儒家成为政治的工具,无法把它哲学的精神掌握住。我们今天谈的儒家和五四运动的儒家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我们开始念西方哲学,有西方的逻辑,我们再念传统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把道理说出来,就是孔子和孟子说的道理何在,绝对不是他们说了就算,他们还要说服我,并且还要跟现代生活结合。如果孔孟不能改变我实际的生活,我为什么要学呢?



海安货比三家 海安同城之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4:5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访谈(3)

4.过去知识分子的精神由儒释道构成,现在大家在架构自己精神体系的时候,如何放入这些精神?

  当学生的时候不要想到儒释道,当学生的时候要把儒家研究清楚,并加以实践。稍微思考一下孔子、孟子的思想,跟别人相处真诚,跟别人沟通,遵守社会规范,你实践一下看看。实践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生命开始很清楚了,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跟别人如何互动。

  5.现代人时常把儒家看作是一种宗教,那么从宗教的意义上来说,儒家的原本面貌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易回答,但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则可以提出以下四个要点:尊礼仪、重祭祀、务实践、求根本关怀。

  儒家推尊礼仪,一方面得自孔子不忍国人陷于礼坏乐崩之困境,同时更要为礼仪找出人性的内心依据;换言之,人性须在适当的人际关系网中,以合宜的方式表现,而礼仪正是此一方式。此外,礼仪更可进一步联系人与其他层次的存有者,如祖先、鬼神、天地山川等。古人所谓“礼”,正如东汉许慎所注:“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因此,其原义不离宗教上的祭祀。儒家亦秉此精神,重视三祭:祭天、祭祖先、祭圣贤。可惜,历代王朝以祭天为帝王专享特权,一般百姓则对天敬而远之,各自祭其祖先,形成中国家族观念过于发达,入世倾向无所节制的现象。祭圣贤则只流行于少数书香世家,一般百姓转而拜祭英雄豪杰之属,为其日常生活行事之典范。

  至于儒家之务实践与求根本关怀,则始终是大家所清楚肯定的。问题是:务实践必须与崇拜圣贤并举,才能高尚其志,显示日新其德的理想是可以达成的;同时,求根本关怀也须推源于对天的信仰,否则不易寻得定位,或甚至沦于无谓的热情。这两大问题之厘清与彰明,正是今日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这种责任的困难在于:它不是光靠理性思辨就可以应付,还须自身笃实践履、亲切印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4: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孔子的真诚

  一、立志于学

  1、孔子之学

  2、珍惜时间

  3、用心专注

  4、把握时机

  5、不厌不倦

  6、老师帮不上忙

  7、学生不争气

  8、学生启发老师

  二、立志行仁

  1、立志行仁

  2、行仁与为善

  3、六位仁者

  4、立志求道

  5、一以贯之

  三、自我修养

  1、化解我执

  2、欣赏曾点之志

  3、困惑来自何处?

  4、“克己复礼”新解

  5、心存敬畏

  四、孝敬父母

  1、孝出于天性

  2、敬爱父母

  3、委婉沟通

  4、孝与健康

  5、法理与人情

  6、孝与守礼

  7、三年之丧

  五、结交良友

  1、真诚相待

  2、志趣相投

  3、信义兼顾

  4、益者三友

  5、损者三友

  6、孔子交友

  六、社会责任

  1、淑世精神

  2、社会责任

  3、孔子想移民

  4、名正言顺

  5、上行下效

  6、一言兴邦

  七、理解孔子

  1、谁了解孔子?

  2、谁歧视女性?

  3、谁在收肉干?

  4、为何挑剔食物?

  5、谁的耳朵顺了?

  6、谁说孔子不幽默?

  7、孔子知不知“死”?

  8、孔子有无信仰?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5: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2)

第二部孟子的向善

  一、人性向善

  1、人性是什么?

  2、善是什么?

  3、心之四端

  4、人禽之辩

  5、三种快乐

  二、人格之美

  1、修养六境

  2、浩然之气

  3、三种勇敢

  4、四种圣人

  三、人我之间

  1、勇于自省

  2、做人处事

  3、五种不孝

  4、易子而教

  5、以德论交

  6、守经达权

  四、仁政理想

  1、一暴十寒

  2、缘木求鱼

  3、与民共享

  4、见牛未见羊

  5、不可忽视环境

  6、事半功倍

  五、自我超越

  1、豪杰之士

  2、效法尧舜

  3、与古人为友

  4、有为者亦若是

  5、天降大任

  6、孟子之乐

  第三部老子的智慧

  一、老子的道

  1.儒道之别

  2、老子第一章

  3、道是什么

  4、道与自然

  5、道生万物

  6、悟道之法

  7、自足于道

  二、圣人之道

  1、自我反省

  2、被褐怀玉

  3、不为物役

  4、内在觉悟

  5、处下居后

  6、为而不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5 15: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3)

三、治国之道

  1、四种统治

  2、若烹小鲜

  3、小国寡民

  4、反战思想

  5、民不畏死

  四、立身之道

  1、化解执着

  2、自己作主

  3、消除烦恼

  4、以德报怨

  5、和光同尘

  6、老子三宝

  五、阅世之道

  1、相对价值

  2、祸福相生

  3、慎始慎终

  4、功成身退

  5、上善若水

  6、天地不仁

  第四部庄子的逍遥

  一、转化生命

  1、未始有物

  2、大鹏展翅

  3、太仓稊米

  4、螳螂捕蝉

  5、鼓盆而歌

  二、修炼方法

  1、浑沌之死

  2、心如死灰

  3、忘适之适

  4、天人合一

  5、不死不生

  三、审美情操

  1、黏禅老人

  2、庖丁解牛

  3、桓公读书

  4、谁是美女

  5、自以为美

  四、处世态度

  1、孝的六种境界

  2、算命不如修养

  3、材与不材之间

  4、从容的风度

  5、外化而内不化

  五、与道相通

  1、鱼快乐吗?

  2、彼此相忘

  3、朝三暮四

  4、每下愈况

  5、虚己以游世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6 11: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孔子之学(1)

 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时为春秋时代末期,周史衰亡,礼乐崩坏,文化传统濒于断绝。孔子的祖先为宋国人(殷朝后代),后迁于鲁国定居。他生于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市附近的尼山),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他由母亲颜征在抚养长大,接受一般乡村孩子的教育,至十五岁告一段落,再自己立志学习,终于以博学知礼而闻名。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二十岁时娶丌官氏(宋国人)为妻,翌年生子孔鲤。孔子做过的职业包括委吏(管理仓库)、乘田(管理牧场)与助丧(承办丧事)等。三十岁前后就有学生求教并追随他,形成一个独特的师生团体,以讲学修德与治国利民为其目标。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学问与见识渐成系统,四十岁已可“不惑”,五十岁达到“知天命”,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乃承启文化道统。五十一岁至五十五岁,孔子在鲁国从政,先后当过中都宰(县长)、小司空(工程部门副长官)、司寇(司法部门长官)等职,位列大夫,政绩卓越。但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且不满鲁定公沉溺美色等,终于去职离乡,开始周游列国。这一去,便是十四年,遍历卫、曹、宋、郑、陈、蔡各国,推行教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甚至两度面临生命危险。六十八岁时,鲁国新的执政者正式召请他回国。七十岁,独子孔鲤去世。七十一岁,他最喜爱的弟子颜渊去世。七十二岁,忠心耿耿的学生子路去世。七十三岁,孔子辞世。

  综观孔子这一生,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智慧是什么呢?首先即是“真诚”。人若真诚,将能体察内心有一股自我要求的力量,期待自己去行善。所谓“行善”,是指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亦即包含古代所说的五伦以及今日复杂多样的人际关系。由真诚引发的社会关怀,将会随着个人角色的变动而由近及远,其最高目标则是孔子亲口叙述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正好反映了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只要肯定自己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自然可以心安理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6 11: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1.孔子之学(2)

其次,孔子重视知识和教育,给予理性思维极高的评价。他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而且坚持了一辈子。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孙长》)有十家人的地方,必定有忠信如我的人,但却不像我这么好学。事实上,他凭什么断定呢?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在世上生活,只要耳聪目明,能够开放心灵,那么整个宇宙、人类都可以当他的老师。到了最后,这样的人往往是最杰出的,因为他得到了众善之所长,就像所有的河流汇集到江海一样,这就是孔子立志向学的情形。

  孔子的学问有三个特点:一、学习传统。传统包括“诗、书、易、礼、乐”五经。诗指文学,书指历史,易指哲学,礼是社会规范,乐则是艺术修养,此外,还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而书、数则是书写、计算等技能。当时的人只要具备这六项条件,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孔子不仅学习传统的智慧结晶,也习得传统的技能,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已经展现为一个人才的典范了。

  二、学思并重。孔子知道光靠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思考,否则一味接受外来的资料与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予以统合,难免导致混乱。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光学习而不思考,到最后毫无心得,白学了;反过来,如果只就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思考而不念书学习,就会陷于迷惑;别的不讲,光是善恶报应,你就搞不清楚。

  三、学行并重。孔子的学并非一种理论而已,同时也是一种道德实践。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好学”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练自己,然后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上正途。此外,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把该做的事认真做好,行有余力,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一次鲁哀公问他,你这么多学生里面,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一个学生颜渊好学,很可惜已经过世了。为什么只有颜渊好学?因为颜渊“不迁怒,不贰过”。这乃是道德实践的表现,也说明了好学和具体的行动有关。

  孔子立志于学,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因此他在“学不厌”之后,还要“诲不倦”,由学而教,为人师表,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他有教无类,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各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聚为儒家学派,影响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6 11: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2.珍惜时间(1)

孔子非常了解时间在生命发展上所具有的意义,人都有一种潜能,只要活着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所以,走上人生正路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珍惜时间。

  走在人生路上,很多人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过去的一切想留也留不住,未来呢,又很难去把握。孔子有一次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消失的一切就像这样啊,白天黑夜都不停息。“逝者”指时光,也是时光中的事件,人的生命当然也在其中。人的生命是在时间里展开的,你只有把握住时间,才能让你的人生不至于虚度。而人生不虚度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你把目标都放在外在的事业成就上面,那也是一种选择;但在孔子看来,人把握时间的目的是要“造就自己”。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对于时间就有特殊的体认。别人恭维他是“天纵之圣”,孔子说,不是这样的,一方面“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是靠着努力向古代的圣贤学习,逐渐温故知新、融会贯通,才取得眼前的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家里贫困,没什么社会地位,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学会了一些琐碎的技艺。据孟子的记载,孔子曾替人看管仓库,把帐目写得清清楚楚;后来被派去管理牧场,一年下来,牛羊健壮,繁殖很多,因此受到别人的信赖。

  尽管做了这么多零碎、卑微的工作,但孔子从来没有忘记一件事:学习。他利用一切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他生活的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岁就不能再念书了,大学是专门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孔子不仅自学了所有大学的内容,而且比一般贵族子弟还学得好,以至于鲁国的贵族孟氏请孔子当家教,教他的孩子礼仪。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孔子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他说:“吾不试,故艺。”我不曾被国家所用,所以学得一些技艺。学习技艺的目的是谋得一官半职,可以发挥所长,贡献社会人群;现在所谋未遂,所以只好继续培养各种专长,等待时机成熟。这种态度对我们现代人深具启发。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必须了解生命是有阶段的,你要先充实自己;如果没有机会,要先自己培养好条件,等机会一出现,自然可以把握。孔子说,富与贵是每个人都要的。但问题是,你够这个条件吗?如果条件不够,时机不成熟,那你就要安分,把自己的事情先做好。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修炼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6 11: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2.珍惜时间(2)

孔子提到两种浪费时间的情况是“难矣哉”,很难走上人生的正路。第一种是: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 贤乎已。(《论语•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对什么事都不花心思,这样很难走上人生正途啊!不是有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吗?去玩玩也比这样无聊要好些!

  人最怕两个字:无聊。有一次一位母亲跟我聊天,谈起她怎么教育孩子。她对念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说,假设你是妈妈,会怎么教导像你这样的孩子?结果小孩说,你不让我无聊就好了。换句话说,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怕无聊。无聊之后怎么办呢?说不定就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建议说,那你还不如去博弈吧。“博弈”两个字要特别小心不要被当成“赌博”。孔子劝我们赌博,那还得了?博弈是指游戏。人类为什么需要游戏?因为人活在世界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的成与败都定了,很少有人可以改变。这时候通过游戏制定一个规则,老板也好,员工也好,大家机会均等,按规矩来玩,每一个人都有获胜的机会,人生的压力也许就能在游戏中化解一点。所以孔子说,你无聊的时候就算去玩游戏,下棋也好,打篮球也好,打高尔夫球也好,不管玩什么,都比纯粹浪费时间要好。

  第二种浪费时间的情况是: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

  一群人整天相处在一起,说的是无关道义的话,又喜欢卖弄小聪明,实在很难走上人生正途。

  我有一个朋友在中学教书,一天中午休息时间,他坐在校园的一棵大树下面,树的另一边有三四个同学,不知道那一边有老师在听,他们就聊天。我朋友说,他听学生聊天聊了半个小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们讲的话没有一句话是有意义的。我听了跟他说,学生上课已经很辛苦了,你叫他们下课聊天还要讲有意义的话,不是太严苛了嘛;而且到底有没有意义,也不能以老师的标准来判断。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提醒自己,讲话最好言之有物,你说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思想或情感,要说出来很具体、明确;不要整天言不及义,扯一些八卦新闻,或者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样是很难走上人生正路的。

  孔子非常了解时间在生命发展上所具有的意义,人都有一种潜能,只要活着就可能登上更高的境界。所以,走上人生正路的第一步,就是要懂得珍惜时间。一个人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懂得把握时间,很可能有不凡的未来。孔子说“后生可畏”,年轻人值得敬重,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将来的表现怎么样。我们有时候看到年轻人好像一代不如一代,又不用功又不长进;但是先不要这么快下结论,年轻人是说觉悟就觉悟,说奋斗就奋斗,经常因为听到一句话或看到一句话,就突然想通了,所以“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不过,孔子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什么好名声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好值得尊重了。为什么?因为名声是慢慢培养起来的,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这时候还没有培养起好名声,就说明他不用心,没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努力奋斗,这是很可惜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6 11: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3.用心专注(1)

不管任何国家,所有伟大的人物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不喜欢专心学习的,要胜过同时代的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一定要去用功读书。

  懂得了珍惜时间,就要好好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学习的秘诀是什么?用心专注。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啊。”

  在孔子看来,学习好像赶火车一样,很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会失去。火车赶上之后,就不用担心了,自然可以抵达目的地;但学习不同,学习最怕考试的时候忘记,念了半天,睡一觉起来要考试了,忘了,怎么办?再念。很多知识熟能生巧,多念几遍慢慢熟悉了,然后加以实践,久而久之变成你的一种能力。我们常常讲,知识与能力两者要配合起来,能“知”也能“行”,才是真正的学习心得。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夏,说了一句很好的话。他说什么叫好学?“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学习一点新东西,每个月再复习自己学过的,希望所学的没有忘记,这就是好学了。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贡,特别聪明,口才好,喜欢评论比较,说谁比谁杰出,谁哪一方面更好。孔子就劝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你已经很杰出了吗?要是我,是没有空闲的。换句话说,你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要管是管不完的,每天多少八卦新闻,多少莫名其妙的事情,你如果去关心这些事情,还剩下多少时间专心读书呢?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电视、上网,每天去追逐很多新的讯息,说不定过几天又会发现这些信息是错的、假的,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关心呢?所以孔子说,你去管别人的闲事,去比较谁好谁坏,去追逐新的信息,还不如安静下来,修养自己,把所有时间用来专心学习。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